鸡同鸭讲的悲剧 ——关于鸦片战争的几个真相(上)

作者:二大爷
 
 

18世纪的广东十三行

 

我们日常极为熟悉一些历史名词,比如“鸦片战争”,在国际学术界并不常用。国际上一般把两次鸦片战争称之为“英中战争”或者“通商战争”。不一样的说法,实际上体现出对这两场打开中国国门的战争的本质认识不同。

第一次鸦片战争导火索是鸦片贸易,但真正的起因是中英两国贸易问题。

一、满清的贸易政策

满清延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直到1684年才开放海禁,允许定点通商。奉行的是不对等的贸易政策——我的茶叶、瓷器、丝绸你可以随便买,但是我的市场你不能随便进。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单边贸易”、“贸易壁垒”。

满清开始并不重视海外贸易,所以海关税率很低,大概是4%,但是由于税收体制不透明,官僚腐败和贪婪,随意征缴,导致洋人做生意实际缴纳的税率在20%以上。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贸易国,英国仅仅在乾隆朝的十年(1781-179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在嘉庆朝的十年(1800-1810年)则达2600万两。到19世纪30年代初更是屡创新高,每年贸易逆差达到了300万两白银以上。当时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奉行的是金本位货币,并没有那么多白银,显然这样做生意是没法持久的。

从乾隆开始,也就是1757年,满清大走回头路,原来的四口通商,变成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而且还是有限贸易——指定只有通过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这就是所谓的“中间商赚差价”,大大增加了贸易成本。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防范洋人的《稽查管束夷人条例》《防范外夷规条》等,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定居、旅行,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英国人必须跛着脚做生意,占据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根本无法进入内地市场,在当时的贸易框架下,根本不可能扭转逆差。

二、英国的谈判要求

从1759年开始,不堪忍受满清官员勒索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派出代表向清政府寻求谈判,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扩大开放,增加通商口岸,革除海关勒索陋规,解决十三行随意拖欠货银,改革保商制度等等……这些要求如今看来那条不正常?那条不合理?结果在乾隆看来,上邦允许“蛮夷”做生意已经是莫大的恩惠,你还敢提要求?乾隆直接把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以“勾结奸商,代为列款,希冀违例,别通海口”罪名关了三年。

遭到挫折的英国政府于1792年又以马戛尔尼为特命全权大使,带着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医生等组成的正式使团以及600箱礼品,希望敲开满清通商的大门。乾隆对马嘎尔尼不行跪拜礼已经非常愤怒,一听还是要求通商,直接拒绝。

至此英国人还是不死心,1816年决定再派大使阿美士德,再次请求清政府保障外商权益,不要随意停止贸易,允许自由买卖,增加通商口岸。结果由于阿美士德在觐见嘉庆皇帝的时候,拒行三跪九叩之礼。嘉庆大怒:“中国为天下共主,岂能如此侮慢倨傲?”直接把阿美士德驱逐出国。

一而再,再而三,正常的谈判要求始终就是敲不开那一个个拖着猪辫子的脑袋。实际上从始至终,这个自视天下第一的封建王朝就根本没有谈判的想法。

三、逐步恶化的贸易争端

但即便如此,也还没有到刀兵相见的程度,因为英国人随后从鸦片贸易中看到了逆转的希望。

需要强调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毒品这个概念,鸦片贸易刚开始和今天的香烟买卖一样,在全世界都是合法贸易。英国人在海外买,在自己的国家也卖。直到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到了1914年才真正禁止鸦片。

中国从明朝开始进口鸦片,是作为药材使用的。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把鸦片和烟草混在一起吸食的记载,之后不久迅速成为有闲阶层的一种时尚,对鸦片的需求导致外国进口的增加,也导致在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开始种植罂粟。1729年,雍正就下令禁烟,但所禁的是烟草与鸦片的混合制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鸦片烟”,并非鸦片本身。鸦片进口仍作为药材的一项。

有需求,自然就有买卖。吸食鸦片在嘉庆年间成为一种全民时尚之后,英国人开始将鸦片大量输入。这下顺差立马变成了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满清一看这不行啊,遂于1838年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宣布鸦片贸易违法,派林则徐清缴洋商鸦片,围困商行,抓捕英商。这就是让中国人众人皆知的“虎门销烟”。林则徐不仅是禁烟,而是禁绝一切外贸,英国商人一刀切,尽数驱逐。

四、战端开启

至此中英两国由贸易引发的矛盾开始激化,无从对话的日不落帝国在商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滋生了武力解决争端的想法。从1839年开始,英军军舰就开始在广州附近游弋。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话的可能。统领英军的义律多次投书,结果没有一个满清大臣愿意对话,结果义律只能把要求最后谈判的《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丢在厦门的沙滩上……这个文书口气还算客气,“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紧急时刻,道光皇帝也一度犹豫不决,担心开战。结果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皇帝上过一到奏折,大谈“要打便打”。林则徐说英军“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大学士琦善则跟道光说洋人“日以牛羊肉磨粉为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此为通肠之圣药……”

这不是搞笑的段子,这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年文明史,四亿人口的巨无霸帝国最高层之间的世界观。这样的人来决策,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满清轻而易举的下了跟英国人死磕到底的决心也就不足为怪了。无知者无畏,无畏不是因为勇敢,仅仅是因为无知,千古皆然。

五、拖不起的谈判

1840年8月,英国军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吓坏了的道光没了之前的豪情,马上按照英国人的要求,把之前主战的林则徐等撤职,派出琦善去谈判。结果谈了一个月,也没有成果,琦善对英方所提要求,一概含糊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前提是英军回广东“听候办理”。

英国人一看既然满清愿意谈判,就回到了广东。要求以之前的《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为蓝本,详细列明谈判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平等外交、赔偿烟款欠款、增加通商口岸、割让香港……英国人之所以要求割地,是因为满清不允许洋人上岸定居,那总得给我一个歇脚的地方。这跟俄国人完全是为了占领你的土地不一样。

结果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琦善还是拖字诀应付,对于英方条件既不答应,又不拒绝,更不讨价还价,唯一的战术就是“拖”。经过一月和谈,双方未取得任何结果,英国人失去耐心,看来你还是只服大炮,所以决定“战后再商”。

战端重启,满清又是一败涂地。其间广州知府余保纯为了保住广州向英军乞和,加上双方商人要求保障贸易的请求,中英双方一度休战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喘息,心存侥幸的满清并未设法谈判,而是抓紧时间调集重兵准备反攻,道光甚至放出豪言“务使该夷片帆不返”……

1842年5月26日,英军以死9人,伤68人轻微代价击败2万望风溃逃的满清军队,占领广州。满清不得不再次乞求谈判。

六、绝望的谈判

琦善先后和英国人达成了两项合约《穿鼻草约》《广州和约》,其中《广州和约》主要是赔款问题,要命的是《穿鼻草约》。这个草约实际上是口头协定,主要内容就是割让香港。琦善已经领教了洋人的厉害,再也不敢拖,所以口头上已经同意割地,允许英国人在“新安县属之香港地方一处寄居”,当时的香港指的是如今香港仔一带的小地方。

琦善作为谈判代表也确实是两头为难,他知道如果不答应割让这一条,肯定达不成和约。但以道光的性格,赔款已经是擅作主张,再割地那绝对不干。所以琦善也不敢上报实情,只能花言巧舌,指鹿为马,在上奏中只提赔钱,不谈割地。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也很不满。消息传回国内,英国政府认为割这么点地方太没诚意,否决了这个协议,坚持要求香港全岛。

结果就是双方的大boss对《穿鼻草约》都不满意,全盘推翻。谈判又一次破裂,舌头推不动,又只能靠拳头。

1841年8月英军第二次北上,相继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7月势如破竹的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了清朝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满清再无底气,第三次乞和。

七、要求平等的不平等条约

这一次,双方只谈了7天,被彻底打趴的满清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全盘接受了《南京条约》。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开篇就是讲平等的——“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话为什么放在这么重要的文件第一条?实际上就是说,你家那种以上邦大国的姿态装逼格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除了赔款割地,增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上岸自由贸易之外,还有一条经常被人忽视:就是共同订立关税。所谓的“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什么意思?就是你关税不能想收多少就是多少,大家得商量着来,根据商量好的税率征收。

如果你仔细读读这个条约的所有原文,倒是很容易看出原来的贸易有多不平等。

可以谈的时候你卖狠耍横不想讲理,被打怕了之后你才想要平等,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未完待续)

2019/5/13

—— 读者推荐
本站刊登日期: 2023-04-20 19: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