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日本当一回事是愚蠢的

作者: 蔡慎坤

全面扩大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贸易往来乃至科技人员交流,有助于弥补中美贸易战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损失。高层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老是纠缠于历史恩怨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更何况在当前的特殊阶段,“我们想要从美国得到的东西而美国不给的,我们都可以从日本得到。”.......

                          

有关中国政府首脑出访日本的消息,国内媒体刻意淡化,这是媒体的默契,还是主导舆论宣传者的本意?中国政府首脑在时隔八年之后访问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让那些被抗日神剧搞得晕头转向的主谋者跟风者一下子很不适应,最不可思议的是,官媒政知见发出的报道标题竟然是:xxx出差日本,省长们前后脚也去了。


如此重要的政府首脑出访,竟被官媒冠之为出差,说明还有多股势力并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在中美贸易争端处于白热化之际,中国政府首脑出访日本意味着高层达成了某种共识,正视日本的强大,包括日本的体制、日本的科技、日本的教育、日本的国民素质、日本的共同富裕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至于被煽动的反日情绪也应该有所收敛,沸沸扬扬的钓鱼岛之争或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全面扩大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贸易往来乃至科技人员交流,有助于弥补中美贸易战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损失。高层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老是纠缠于历史恩怨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更何况在当前的特殊阶段,“我们想要从美国得到的东西而美国不给的,我们都可以从日本得到。”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国政府首脑八年来首次访问日本,也或许是中日关系回暖的象征。5月10日,中国政府首脑与日本天皇明仁亲切会面,上一次日本天皇会见中国政府首脑已是八年前的事了,中国政府首脑当天还出席《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陪同下去访问北海道的丰田汽车厂。


很多人还都不知道,一场由日本开始的汽车新能源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影响全球。无需充电,一辆3.0排量的混合动力汽车,加一箱油能连续行驶1600公里! 作为混合动力汽车鼻祖,丰田普锐斯一款车型已经在全球销售超过1000万台。这场技术革命却被我们打着自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幌子拒之门外,相信中国政府首脑目睹此情此景,也会感慨唏嘘!一众拿走国家巨额补贴的车企,却连模仿日本车企的能力都不具备。

5月8日,《朝日新闻》罕见发表中国政府首脑的署名文章《让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业再起航》。文章开篇写道:“此次应邀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正式访问日本,是我作为中国国/务/院/xx首次访日,也是中国xx时隔八年再次到访。我这次来,就是要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中国政府首脑乐观预测:“中日关系出现改善势头,站在重返正常发展轨道的路口。”


中日关系正常化历经风风雨雨,与各自国内的政治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大国的民族主义热情很容易被煽动或操纵,但总的来看,中日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寒流而完全凝固。40多年前,日本政客就突破国内外各种阻力,放下历史恩怨,在北京与毛xx、周xx握手言和,拉开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帷幕。

40多年来,无论中日政局如何动荡,中日友好关系的大格局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民间社会的反日情绪也是舆论和政客在特定历史时期渲染煽动的结果。中日高层依然有清醒之人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两国间的关系,大凡去过日本的中国人也对日本抱有特别的亲切和好感,并没有象抗日神剧中所渲染的那么极端那么仇视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和外交孤立,日本则是频频向中国示好,早于美国之前就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中国再次陷入西方世界的全面制裁与孤立,日本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经济发达国家,且突破性地促成了日本天皇访问中国,这是日本天皇第一次被允许访问他曾下令侵占过的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关系如火如荼,日本是工业大国中对中国援助最慷慨的国家,也是对中国输出技木最多的国家。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DA)数据显示,从1979年至2010年,日本对中国的开发援助总额为3.64兆円,折合2852亿人民币。日本的援助占到了中国接受总体外援的67.2%,高于第二名德国33倍之多。这些援助资金,主要用于中国环保、人才培养以及早期的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领域,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本还不象一些西方国家,常常利用中国的人权、民主以及政治制度大做文章,日本政客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务实外交路线。从毛xx时代起,中国就长期着眼于争取日本支持,在官方没有建交时大搞“民间外交”,以民促官,终于促成1972年邦交恢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多来自日本。如果没有日本早期的经援,中国的改革开放很难走到现在,更不可能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将外资吸引到大陆,使之成为欣欣向荣的世界工厂。


周xx生前多次强调,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邓xx、胡xx生前明确提出中日两国要以和为贵。1984年,邓小平说: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胡xx更加直截了当的指出: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达人大观,放眼长远。这些高瞻远嘱的政治家,对日本都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只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上下有些人才开始蔑视日本。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实施具有深远影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日本国民同步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尤为重要的是,在实施计划的十余年里,日本社会形成了1亿人口的“中产阶级”,实现了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真正实现了国强民富的战略目标。这样的政绩,正是今天中国所亏欠的,也正是中国需要学习的。


1963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是676亿美元,这样的经济规模GDP,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1.4%、西德的70%、英国的78%。1966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达到13%,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GDP总量中排在美、德、英、法之后的第五位。1968年,也就是在明治维新100周年的时候,日本GDP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那以后,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直到被中国超越。

这期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各个阶层普遍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收益,基尼系数显著降低,从1964年到80年代中期,日本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26的低水平,失业率保持在1.1%~1.3%的低位,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缓和。日本用国民收入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增长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日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收入增长之上,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发展就会井然有序,以GDP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必然畸形扭曲。


经常去日本游玩的人或许没有注意过日本纸币上的那些人物。一千元日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而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那个目光坚毅、面色严肃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将这样的人印在纸币上,意味着日本人敬仰尊重那些知识渊博之人。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委员会将医学奖殊荣授予仅仅一人——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自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有17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距离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日本比美国投入比重还要高!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实很简单: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虽然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正在走向老龄化,但日本绝不是一个没有创造力,正在衰败没落或者说一无所有的国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经历过日本占领新加坡、日本在二战中的毁灭以及不屈不挠重新取得辉煌的时期。清醒明智的李光耀生前多次告诫国民,不把日本当一回事是“愚蠢的”。


正如牛津大学名誉校长彭定康所言:“自2002年以来,日本人均收入增长高于美国和英国;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也从未高过5.5%,日本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通过巨额海外投资,日本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向全球,日本目前仍然以相当大的优势,保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从平均水平来讲,日本国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国公民的8倍。”

 
 

—— 原载 : 微信
本站刊登日期: 2018-05-13 17:39:0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