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文明概論(续)

作者:弘清

                                               第四卷

                                 美利堅:利益至上的第一大國

                                       第三章 成長的巨人

                                第三節)開疆辟土擴張與西進

獨立戰爭結束後,美東的經濟與人口都穩定增長,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日益減少,美

國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廣闊的中西部。

當時,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農牧業產品經由密西西比河水系運輸,南方的新奧爾良

是中轉樞紐。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所在的路易斯安那是西班牙殖民地。1795 年 10 月

美國通過與西班牙簽約,獲得新奧爾良的港口運貨權。

1800 年,西班牙與法國簽訂《第三次聖伊爾德方索條約》(Third Treaty of San

Ildefonso),路易斯安那的所有權被移交給法國。美國政府擔心失去使用新奧爾良港

的使用權,傑佛遜政府決定購買新奧爾良及密西西比地區,以維持密西西比河的物流

通暢。傑弗遜於是在 1801 年派特使前往巴黎商討購地事宜,準備用 2 百萬美元購買新

奧爾良。美國的提議起初並未被執政的拿破崙接受,因為法國剛在在聖多明各(現在

的海地)遭遇軍事挫折,在美洲的法軍軍力不足。拿破崙深知,必須與英國和平相處,

法國才能順利統治路易斯安那,否則路易斯安那早晚成為英國甚至是美國的囊中物。

不幸,1803 年初英國未能如約撤出馬爾他,英、法交惡。拿破崙決定放棄在北美新大

陸重建法國勢力版圖的戰略。

1803 年 4 月,法國向美國提議:開價 1 千 5 百萬美元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而並非僅限

於新奧爾良。拿破崙出售法國在美洲的屬地,應該是希望一旦法國與英國開戰,美國

可以起到牽制、封鎖英國的作用,至少美國能保持中立。事實證明拿破崙放棄北美的

政策是正確的,法國沒有能力統治歐洲,更不要說美洲了。1815 年拿破崙徹底失敗直

到 19 世紀末,法國處於長期動盪中,還輸掉了普法戰爭,失去許多非洲的殖民地。

法國的一攬子方案讓美國政府代表極為驚訝。用每平方公里不到 7 美元(每英畝三美

分)的超低價購得相當於已有國土面積的土地,美國國土將增加一倍!這可遇不可求

的機會怎能錯過。儘管總價格超出預算,但是美國的談判代表還是接受了法國的方案。

1803 年 4 月 30 日,美、法兩國代表在巴黎簽署《路易斯安那購地條約》(“Louisiana

Purchase Treaty”)。

消息傳回美國,聯邦黨人表示強烈反對,理由是與英國維持密切關係重要過與法國交

好,並且購地有可能引發與西班牙的衝突。1803 年 7 月 4 日,傑佛遜總統向全國公佈

條約內容。參議院於 10 月 20 日批准購地條約案,國會於 10 月 31 日通過臨時辦法允

許原屬法國及西班牙各地方政府繼續治理轄區,並授權總統使用軍隊維持治安。法國

於 1803 年 12 月 20 日將新奧爾良移交給美國。1804 年 3 月 10 日,法國在聖路易儀式

上正式將路易斯安那主權移交給美國。路易斯安那購地案涉及從路易斯安那到蒙大拿,

從密蘇裏到懷俄明的 16 個州的 2,144,476 平方公里(529,911,680 英畝)土地,相當於

當時美國的原有國土面積,今天美國國土的 22.3%。

路易斯安那購地引發美國與西班牙邊界爭端。西班牙不接受美國劃定的購地範圍,因

為西班牙認為法國出售的路易斯安那僅限於南部 3 個州。西班牙更認定整個路易斯安

那購地交易無法律效力,因為《第三次聖伊爾德方索條約》不允許法國將路易斯安那

轉讓給第三國,並且拿破侖也沒有遵守條約,將義大利北部帕爾馬公國交給西班牙國

王卡洛斯四世(Carlos IV)的女婿路易斯( Louis)。 美國與西班牙的邊界糾紛僵持不

下,美國先後吞併了西佛羅里達、密蘇裏、密西西比的一些地區。此時美洲獨立運動

高漲,西班牙已無力維持在佛羅里達的駐軍及移民。1819 年 2 月,美國、西班牙在華

盛頓簽署《橫貫大陸條約》(“Transcontinental Treaty”,即《亞當斯-奧尼斯條約》

“Adams-Onís Treaty”),西班牙割讓整個佛羅里達給美國,條件是美國政府支付美國

公民向西班牙政府提出的 5 百萬美元索賠。條約劃定了落基山脈至墨西哥灣的美、西

邊界。

美國獨立戰爭在美洲帶來骨牌效應,1821 年墨西哥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從

此,大量美國人移居墨西哥與美國接壤的德克薩斯。1835 年 12 月,德克薩斯人在戈

裏亞得簽署獨立聲明,轉年 3 月 2 日,建立德克薩斯共和國,墨西哥軍隊用兩周時間

鎮壓了克薩斯的獨立。1836 年 4 月 21 日,山姆·休士頓(Sam Houston)將軍率軍擊敗

墨西哥軍,德克薩斯真正從墨西哥獨立,休士頓於 1841 年出任首任總統。

但是墨西哥不承認德克薩斯的獨立,宣佈要將德克薩斯重新併入其領土,並警告假如

美國介入,將引發戰爭。1845 年,美國政府宣佈,假如德克薩斯併入美國,將承認它

與墨西哥的實際邊界。在休斯頓的配合下,1845 年 2 月 28 日,美國眾議院批准與德

克薩斯共和國合併案。合併案得到德克薩斯共和國憲法大會與德克薩斯全民公投批准。

美國國會也在 1845 年底批准合併案,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 28 個

州。 對墨西哥來說,德克薩斯加入美國是干涉墨西哥內政,因為美國支持一個反叛的

省份。英國試圖阻止墨西哥向比它強大的美國宣戰,但是無效。

美國執政的民主黨政府認為:若美墨爆發戰爭,墨西哥無法防禦新墨西哥、上加利福

尼亞 2 個北部省份,這正好符合民主黨的擴張疆域的意願。輝格黨強烈反對疆域擴張

與對墨西哥開戰。1846 年 4 月,美軍進入德克薩斯,不顧墨西哥提出的撤軍要求,在

墨西哥邊界駐紮。墨西哥騎兵進攻並俘虜了一支美國部隊。美國總統波爾克(James

Knox Polk)稱墨西哥“入侵了我們的邊界,在美國領土上讓美國人撒了血”,以此來

鼓動民意。5 月 13 日,美國國會對墨西哥宣戰。許多輝格黨人始終質疑波爾克的話,

他們認為是美軍蓄意挑釁。剛剛被選入眾議院的林肯提出一些反對議案,未能得到足

夠的關注。

宣戰後美國從多個戰線入侵墨西哥領土並攻佔墨西哥城。1847 年 2 月 2 日美、墨兩國

簽署停戰協議,美國獲得全部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以及科羅拉多、亞利桑那、

新墨西哥、懷俄明的部分地區,總面積超過 2 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半個墨西哥的

領土,墨西哥得到美國支付的 1825 萬美元補償費。

戰爭的勝利在美國引發新一輪愛國浪潮,戰爭英雄紮卡裏·泰勒(Zachary Taylor)少

將於 1848 年當選第 12 任美國總統。但是北方州始終對這場戰爭持反對態度,反蓄奴

制的北方人認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南方奴隸主擴張奴隸制,並加強對聯邦政府的影響。

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寫了短文《公民不服從》,認為人民不

應允許政府控制他們的良心或使良心喪失,且人民有義務避免這樣的默許,防止政府

把他們變成非正義的行動者。

在擴張領土的過程中,美國政府沒有放過原住民印地安人生活的地區。1830 年 5 月,

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簽署《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剝奪了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權,大量

印第安人被迫前往荒涼不毛之地。美國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發生過數次武裝衝突,諸

如 19 世紀 30 年代發生在佛羅里達的塞米諾爾戰爭(Seminole War),許多印第安人

遭屠殺。

了 在美國的領土擴張中,我們看到了 2014 年俄羅斯吞併克裏米亞的影子,並且美國人做

的更蠻橫。儘管他們的先輩奉 “ 人權 ” 、 “ 自由 ” 、 “ 平等 ” 為至高無上的理念,但

是,這些理念不是普世的,而是對美國白人特定的。在現實中,美國的政治精英奉行

的永遠是實力至上、以強淩弱。

除了從法國、西班牙、墨西哥手裏得到近 3 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美國人還從沙俄手裏

占到大便宜。1853 年,為了爭奪小亞細亞的利益,沙俄與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爆

發克裏米亞戰爭,至 1856 年俄國戰敗。克裏米亞戰爭中,沙俄的堪察加半島遭英法聯

軍圍攻,引起沙俄擔心它在北美的殖民地——阿拉斯加的安全。阿拉斯加與莫斯科過

於遙遠,並且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它沒有為俄國帶來任何利益,反倒增加駐軍經費。

它對於沙俄來說無異於雞肋。於是沙俄想到了一箭雙雕的妙招:將這個可能受到英國

攻擊的包袱甩給美國,還可以正道一筆錢。俄國於 1859 年首次向美國提議出售阿拉斯

加,可是由於美國正打內戰,交易被擱置。美國內戰結束後,1867 年 3 月初俄、美重

開談判,3 月 30 日達成出售協議:美國用 7 百萬美元外加 20 萬美元手續費收購阿拉

斯加全部 1,717,856 平方公里(663,268 平方英里)土地及水域,平均每平方公里僅值

4 美元出頭。美國參議院於 1867 年 4 月 9 日批准交易條約,1867 年 10 月 18 日,俄、

美兩國在錫特卡(Sitka)舉行了交接儀式。1912 年 5 月 11 日阿拉斯加成為建制領地,

1959 年 1 月 3 日成為美國第 49 個州——面積最大的州。

雖然當時阿拉斯加易看似不毛之地,後來在當地發現儲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氣、貴金

屬等自然資源,周邊海域的漁業資源亦極為豐富。除了自然資源,阿拉斯加更具有難

以估量的戰略價值:經由阿拉斯加,美國的地緣利益延伸到遠東及北極地區,美國成

為 1996 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成員國、享受北極國家主權權利,

包括軍艦在內的美國船隻在北冰洋的航行自由也得到保證。此外,阿拉斯加還有目前

最大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基地,部署大量先進雷達、衛星控制站,可以控制美軍的全

部導彈攔截系統。阿拉斯加土地交易堪稱有史以來最划算的一筆土地交易。

用購買、戰爭等手段兼併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地、墨西哥、沙俄的大片領土

後,美國國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廣闊的西部有待開發。長達近百年的西進運動

(Westward Movement)隨之而來。

西進運動的熱點出現在加利福尼亞。1848 年 1 月 24 日,來自新澤西的拓荒者詹姆

斯·威爾遜·馬歇爾(James W. Marshall)偶然在加利福尼亞北部科洛馬(Coloma)的河

道發現純度達 96%黃金。消息傳開,引發當地人淘金熱。隨著消息傳得越來越遠,

1849 年起大量淘金者從美國內外蜂擁而至,其中不少來自歐洲甚至遙遠的大清國。先

後有大約 30 萬人在發財夢的驅使下到加州淘金。淘金熱(California Gold Rush)與人

口的激增刺激了加利福尼亞的發展。舊金山在 1846 年只是個大約 2 百個居民的村子,

到了 1852 年人口激增到約 3 萬 6 千。新的城鎮、道路、公共建築雨後春筍般出現,新

開墾的農場、牧場遍佈全州,以滿足定居者的需求。1849 年,加州由全民公投通過第

一部州憲法,並選出臨時州長與州議會議員。1850 年 9 月,加利福尼亞成為合眾國的

一個州。1869 年,橫貫美東、美西的鐵路開通,加州的經濟實力與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對於加利福尼亞的原住民來說,淘金熱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他們被淘金者趕出

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他們與淘金者之間還時常發生暴力衝突,大約 1 萬 6 千名原住

民被殺。

那些懷揣發財夢的淘金者呢,真正發了財的少之又少。據估計,淘金熱時期,總共提

煉出 793 公斤黃金,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保住他們辛辛苦苦獲得的財富。主要原因是高

昂的生活成本。為了滿足數十萬人的生活,新建的住宅、餐廳、酒館、娛樂設施價格

不菲,很快就消耗了剛到手的有限的黃金。淘金熱結束時,空手而來的大多數人手中

僅僅有了不多的美元而已。確實有少數人發了財,他們卻不是淘金者,而是商人。

一名叫塞繆爾·布蘭南(Samuel Brannan)的商人於 1847 年在薩克拉門托的薩特堡

(Fort Sutter)開設了一家商店,1849 年他創辦了三藩市的第一家報紙《加利福尼亞星

報》(California Star),該報最早宣傳加州淘金熱。科洛馬發現金礦後,布蘭南利用自

己商店的優勢——三藩市與金礦區之間唯一的商店——用每個 20 美分的價格買下了他

能找到的所有鎬、鏟子與等工具,然後以每個 15 美元的價格出售,2 個月內他賺了 3

萬 6 千美元。布蘭南還收購淘金者需要的任何相關設備與物品,高價倒賣給蜂擁而到

淘金者。布蘭南的商店獲利利豐厚,日銷售額最高達 5 千美元,布蘭南成為加州第一

位百萬富翁。

李維·施特勞斯(Levi Strauss)是來自巴伐利亞王國的移民,他與兩個兄弟在南方經營

布匹生意。李維·斯特勞斯看好熱的商機,於 1853 年 3 月抵達舊金山拓展業務。斯特

勞斯為自己的布匹店起名 Levi Strauss & Co.,從紐約批發衣服、床上用品、梳子、錢包、

手絹等產品到三藩市。他將原本用來製作帳篷的粗糙帆布為採礦工人製作工作褲,因

為良好的耐磨性而很受歡迎。後來他與裁縫雅各布·戴維斯(Jacob W. Davis)合作,發

明了在褲腰、褲袋處釘上鉚釘,使其更加不易破損。這是後來 Levi's 牛仔褲的原型。

1873 年為這種新式褲子申請了專利。1902 年李維·施特勞斯逝世,其遺產總額估計約 6

百萬美元。1897 年他捐了一筆錢給伯克利加州大學,他還將部分遺產捐給數家慈善機

構。

內戰前,東部人開始移民到西部拓荒,擴大了國內市場,增強了北方州的實力,為北

方人的勝利打下基礎。1862 年《宅地法》為開發西部提供法律的保證。隨著越來越多

人移民西部,更多的原野變成農田,更多礦產資源被開發,美國成為幅員遼闊、物產

豐富、國內市場巨大、戰略縱深深遠的世界大國。領土擴張增大了美國的體量,西進

運動則強壯了美國的體格,讓它有了秀肌肉的本錢。

除了建設本土,新生的美國在海外進行許多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波多黎

各、菲律賓等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國躋身世界主要列強行列。

美國邁向強國的征途中,一位遠見卓識的人物功不可沒,他把目光投向海洋,從理論

上論述了美國發展海洋權的必要性,他叫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 年 9 月 27 日,馬漢出生在西點軍校的教授樓裏,其父丹尼斯·哈特·馬

漢(Dennis Hart Mahan)28 歲時成為西點最年輕的教授。馬漢於 1856 年從哥倫比亞學

院(Columbia College)轉入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三年級就讀,

1859 年以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並進入海軍服役,曾任炮艦艦長。1885 年任美國海軍學

院教授,講授海軍史及海軍戰略,並開始其著述生涯。馬漢的軍事思想來自古希臘的

雅典海軍統帥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後者是人類軍事史上第一個相信海軍的

力量足以影響整個戰局的人。在他領導下,雅典從無到有,維持了一個世紀的海上霸

權。

馬漢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及帝國的影響,

1793-1812》、《海權的影響與 1812 年戰爭的關係》、《海軍戰略》等,分析了制海

權對海洋國家的重大意義。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

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有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利益。馬漢強調海洋安全的價值,

制海權對戰爭的影響比陸地更大,控制海洋可保護國家免於在本土交戰。他主張美國

應建立強大的遠洋艦隊,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附近的水域,進一步控制其他海域,

再進一步與列強共同利用東南亞與中國的海洋利益。馬漢提出了相關的戰略,他以英

國為例,討論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形態、人口數量、民族性、政府政策等 6 項

基本因素對海權的影響。馬漢認為英國之成為空前的海洋強權,除了具備上述基本條

件的優勢外,其政府對海權的適當操作,非常關鍵。英國有海運貿易能力,有廣大的

殖民地資源與市場,以及訓練有素的海員與艦船。在戰爭工具運用上,即制海權爭取

上,英國通常以在海上擊滅敵國艦隊,或封鎖敵國港口為獲勝手段。相反,法國卻熱

衷於領土的征服而未著眼於擊滅英國艦隊,結果法國反而屢屢失去殖民地。

馬漢的海權論對歷屆美國政府的政策影響深遠。以馬漢理論為基礎,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Jr.)總統任內力主美國必須自行維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現行

為不軌的國家,美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美國依據此外交方針,以海軍為後盾,進行

積極的外交政策,加深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1907 年 12 月至 1909 年 2 月,羅斯福派

遣了一個由 16 艘最先進的戰艦組成的艦隊環球航行,向世界展示美國海軍有能力登上

世界舞臺。這個航程對於日益緊張的日美關係發揮了微妙的影響。大日本帝國海軍於

日俄戰爭擊敗沙皇艦隊後,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顯得薄弱。羅斯福巧妙地宣

示了美國海軍在這一地區的控制權。羅斯福的海軍戰略為美國在列強面前贏得了尊重。

二戰結束後美國打造龐大而先進的海軍力量,投放到世界各地,控制 亞太 、 印度洋、

中東、大西洋 的 主要海峽、航道,一方面為美國的海外貿易保駕護航,一方面在全球

範圍維護美國的影響力和震懾力,更重要的:將衝突擋在萬裏之外,確保美國本土安

全。 (待续)

—— 本站首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05-18 07: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