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时听:地方财政吃紧 年底或将迎来爆雷潮

作者:饶怡明

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节目音频链接: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jingmaorediansaomiao/econ-11102022160214.html

在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之下,常态化核算检测继续成为中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然而,近日不少省市先后调整收费政策,要求民众自费。此举增加了民众负担,也凸显中国防疫政策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雪上加霜。此外,中国财政部近日下令限制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广受热议。有研究显示,年底将有三成地方政府达到债务预警,而明年将迎来债务到期的高峰。本期节目将探讨当前地方债务的严重性。参加讨论的嘉宾是旅美经济学家秦伟平。

常态化核算免费变自费 凸显地方财政困境

在刚结束的二十大上,习近平重申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使得中国防疫政策即将有所调整的希望破灭。

在清零政策还看不到尽头的情况下,原本吃紧的地方财政更显得压力重重。许多地方官员清楚,免费的核酸检测终将无以为继。

根据中国官媒报道,近日包括贵州、湖南、四川、甘肃、广东等多个省市和县区,先后对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收费进行调整,除了特定人群和情况外,普通居民需自费进行检测。

虽然地方政府不会强制居民检测核酸,但由于进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交车都必须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使得居民不得不掏腰包验核酸。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家庭来说,着实也是一笔开销。

财政部严禁国企购地虚增收入

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其中,关于“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的规定,广受热议,被业界解读为旨在进一步约束国企拿地行为,控制隐形债务。

据了解,近段时间,多地土地市场低迷,使得财政收入不足情况恶化,而财政支出又是刚性的,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出于政绩等考虑,往往通过让一些国企拿地,资金进入预算收入账户后,再返还的方式,来空转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弄虚作假,掩盖真实情况。

《中国新闻周刊》引述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的话说,地方政府在压力下,为保证土地出让金收入比不过快下降,一方面通过城投等平台公司出面购地,实现以土地变相抵押融资来支持地方财政,另一方面也通过国企购地来烘托出一种土拍的火热氛围,以提升地产市场活跃度和维护地价。

个别地方虚增收入造成“财政空转”现象。其中一个危害就是,提供虚假数据,干扰决策层的判断,可能延误预防债务暴雷的最佳时机。

更多地方政府将出现债务爆雷

多年来,中国以发展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推动经济,使得许多地方政府都债台高筑。而近三年来的清零政策,更使得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根据路透社报道,今年头8个月,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财政赤字为6.74万亿元人民币,创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人口众多的四川、河南、湖南和广东财政缺口最高。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各项税收收入下降,加上疫情带来的各项支出,使得情况更加恶化。

地方政府必须在未来几个月内支付债务,于是更加重财政困境。标普全球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年底,利息支出负担将使10%-30%的地级市政府出现出“预警信号”,而在2020年这个比例不到5%。

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进行减薪、裁员、降低补贴,甚至施加不成比例的高额罚款来弥补预算短缺。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1-7月,地方政府的罚款收入同比增加了10.4%。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地方政府的到期债务到2023年将达到顶峰,这将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资金流动性困境。他说,再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一些到期债务,今年和明年对地方政府来说将是压力最大的。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

—— 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11-12 15:00:46